在地實踐
▌我們的承諾與相關政策
前瞻性的創新技術不僅是為了成為產業領導者,聯發科技更積極運用科技創新之核心動能創造社會影響力,藉由跨界整合,由「知識的普及」到「知識與科技的創新應用」,與社會共享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好處,幫助下一個世代掌握科技創新的力量,讓更多人受惠於科技普及所帶來的機會,在教育推廣、產業發展、社會人文等領域與社會共創更美好的未來。
▌目標
社會創新 | 為投入社會創新的人才培力賦能 ◢ 短期:辦理競賽,給提案呈現及精進的平臺 ◢ 中長期:鼓勵提案落地,建立具影響力的發展藍圖 |
科技扎根 | 培養掌握科技創新能力的下一代 ◢ 短期:培養中小學科技課程基礎師資 ◢ 中長期:協助中小學開設持續性科技應用社團或課程 |
人才培育 | 高等教育與產學合作 ◢ 短期:支持學術研究 ◢ 中長期:合作發展前端創新研究 |
公益及社會參與 | 倡議永續及提高社會參與 |
▌具體實績
社會創新 | ◢ 舉辦數位社會創新競賽「智在家鄉」:觸及全臺 157 個鄉鎮區,產生 297 個提案,9 個團隊賽後落地實踐 |
科技扎根 | ◢ STEM 造課師計畫:擴及全臺 52 間國中小 ◢ 全國小學科普實作獎勵計畫:擴及全臺 36 間小學 |
人才培育 | ◢ 鼓勵研發,支持 3 個校級創研中心響應、支持政府政策,與學校共組產學大聯盟;挹注經費與業師,扶植半導體學院運作 |
公益及社會參與 | ◢ 大潮 ‧ 南扎根計畫:師生與在地民眾至少 1,940 人受惠 志工活動 |
▌企業公益核心 - 以知識深耕臺灣的未來
身為創新導向的企業,聯發科技選擇從科技人才培育的前端工程著手,為臺灣厚植具備科技應用能力的下一代。策略性將落實路徑分為「知識普及」及「知識應用」,透過四個行動主軸「社會創新」、「科技扎根」、 「人才培育」、「公益及社會參與」,不斷深耕臺灣,並提供展現平臺讓相關成果落地、發揮影響力。
▌數位社會創新
運用數位科技解決社會問題不是企業的專利,聯發科技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利用數位科技創造無限可能, 2018 年發起數位社會創新競賽「智在家鄉」,鼓勵社會大眾為家鄉問題提供解方,並提供賽後兩年的輔導與獎助,支持入圍團隊將提案落地實踐。
● 智在家鄉
「智在家鄉」聯發科技數位社會創新競賽,以「每個人都應該為家鄉做一件事」的初衷為起點,號召社會大眾透過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,解決一個家鄉所面對的社會問題,以實踐為導向的社會創新,在家鄉落地讓影響力生根。2018年創辦以來,五屆共產生 1,853 個改善家鄉的提案。
了解科技對家鄉社會問題的影響力,請參考聯發科技2022永續報告書_CH6在地實踐6.1.1 智在家鄉

▌科技扎根與人才培育
策略性培植 STEM 人才,從「科技課程」、「科學專題」雙軌加速知識的普及,並透過「應用競賽」來促進知識的應用。
◢ STEM造課師計畫
進入教育體制帶動改變發生,攜手第一線教師翻轉科技課。
教育現場的改變需要醞釀與時間,2021 年啟動的造課師計畫,於 2022 年起延伸為 1+1 年的支持,以兩年為周期,培育具科技課程研發力的國中小教師,幫助校園內持續開設機電控制程式、物聯網、AI 等科技應用課程。
◢ 全國小學科普實作獎助計畫
跨越知識到實作的鴻溝,科學人才培育由知識吸收邁向動手實作。
培養具有動手解決問題的下一代,務實追求科學探究實作在校園的普及,並且關注偏鄉及資源缺乏地區的資源挹注。
◢ 產學合作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育
聯發科技自 2002 年開始投入高等教育產學合作,2022 年聯發科技總投入約 8,700 多萬元於高等教育人才培育,該年度各校學界執行產學計劃,總計發表了81 篇論文、申請了 9 件專利、並參與各項比賽,榮獲 20 多項競賽殊榮,240 位參與計劃之學生更有超過 1/4的比例進入聯發科技實習。
▌公益及社會參與
聯發科技以積極的社會參與及公益支持行動,和社會站在一起。2022 年關注主題為志工社及社會參與。
聯發科技鼓勵員工與社會互動,找到更多具體實踐愛心與回饋社會的著力點。2012 年正式成立志工社,期望透過組織系統化的管理方式,擴大聯發科技的社會影響力。同時,臺灣地區在 2015 年正式通過志工假政策,每人一年有 8 小時志工假,鼓勵更多聯發人可以積極參與公益活動,從中實踐自己的公民責任。2022 年聯發科技志工社計有閱讀寫作組、物資募集組、淨灘組三組共 93 名志工投入、服務時數 1,537 小時。

更多資訊請參考聯發科技2022永續報告書在地實踐章節